后记之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为中文系学生讲授外国文学课程,先是本科生,后几年主要是研究生。给本科生授课,基本上照搬部颁教材《欧美文学史》,并照本宣科,倒也比较轻松。1985年夏,我开始担任外国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并给他们授课。当时,学校给研究生导师自由度较大,几乎等于包产到户:课程、教材、授课时数,全由导师说了算。看来自由度大,但反而觉得压力大。刚开始一段时间,为如何给研究生授课,讲些什么内容?一直苦恼着;心想总不能照样画葫芦,完全克隆本科授课内容,只稍作添油加醋,或细水长流,把课程讲细拉长……。记得,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终于制订出了一套新预案:一是更改课型,将照本宣科攺为专题讲座;二是在讲授经典、作家作品专题课的同时,给学生增开选修课西方文艺理论。以达到“与其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目的。让学生以文论为利器,更加深入、精准地解读和剖析西方文学名家作品的精髓。为上好文论课,我花近两年时间撰写并出版了《西方现代文论》和《接受美学》二书。
光阴荏苒,一恍多年过去,如今我已是耄耋之人。告老还家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过着今年不知为何年的日子;那些几十年前写的文章,早已在脑子里灰飞湮灭。令人难以置信是,互联网时代居然能把人们在记忆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连碎片都找不着的东西,又能重新给找回来,就连散落的碎片也能重新拼凑完好,起死回生。显然,一些看似人力难以完成的事,借助互联网,就能如虎添翼,产生不可置信的效果。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家老二林慕空长期从事网络工作,故此,我才能真正尝试到互联网+的神迷之处。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慕空在网游中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网上,居然有他老爸早年的一篇论文《震动欧洲的‘欧那尼’之战一一谈文学接受的期待视野》。读完之后,他才知道我在几十年前曾写有《接受美学》一书。好奇心又诱使他继续在网上寻找,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又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我那本《接受美学》,并发现它已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1995一1996年卷,接着他又查到台湾一学术机构亦将其列入参考目录,俄罗斯一学术机构亦将其评论“肖洛霍夫创作特色”一文收入参考文献。这可能正是他坚持要重新再版这本《接受美学》电子版的动因。
2018年初,他乘我和老伴进京欢度春节期间,动员我花些时间投入这项工作,说那怕作为我们家日后的一件纪念品也值。于是父子俩成天头靠头傍在电脑边,把进京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都耗在这桩事上。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多月的不眠之夜,终于完成这本书的再版工作。在这期间,我们首先把散落,甚至已遗佚的文稿一篇篇找回;接着进行重新拍照扫描识别、校正、整理后登录;每个标点符号、每条引言出处、每位作家和作品的译名都仔细查对一清二楚,可以说不是互联网的的快速搜索和查证,若靠一本书一本书翻,猴年马月也难以完成。当我们终于做完全部编辑工作,再从头至尾仔仔细细,通读一遍,全书之后,不仅长长地抒了一口气,还深深地体会到如今要从事任何研究,或做点学问,不依靠互联网,不充分利用互联网+,其成果必定寥寥。
重新编辑整理出版的这本《接受美学》(电子版)与1993年版不同之处:一是增加了第三部分15篇论文;二是标题和前后顺序作了适当调整;三是校正了包括标点符号在内的,所发现的一些错误;四是重新查证过所有引文注释;五是增加了一些插图;六更换了新的封面等。
此外,必需提到的是这次再版时,仍保留原来朱立元先生写的序,作为序一。如果说旧著一些观点巳经陈旧不堪,但朱先生的那篇序言仍历旧而弥新。为了增光添色,电子版又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大椿教授和中山大学的卢泰宏教授也写了序,作为序二和序三。两位教授均为我的至交好友,又是在学术领域硕果累累的成功人士。几十年来,我们关系密切,交流不断。此次再版,他们提出过不少宝贵意見、建议,乘机抓住不放。
古人言,文章千古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如今互联网时代,不仅人们的一举一动,就连文章中的一笔一划都统统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法躲过人们的七嘴八舌。倘若能做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谢天谢地了。
林一民2018.3.28
于《清流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