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艺在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是巨大的,历代有识之士都曾反复强调过。英国伟大诗人莎士比亚豪迈地宣称,他的诗歌将比金石、土地、无涯的海洋,将比帝王镀金的纪念碑更要永远和牢固。他预言:“暴君的饰章和铜墓将化为灰尘”,而他的诗却永远屹立于未来。法国杰出的作家巴尔扎克在《论艺术家》中写道:“帝王统治人民不过一朝一代而已,艺术家的影响却能绵延至整整几个世纪。他能使事物改观,他决定变革的形式,他左右世界并起塑造世界的作用。”1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艺在生活中的作用,愈加显得重要。很难设想,如果今天人们生活中突然失去文艺——没有诗歌和小说,没有戏剧、电影和电视,这样的日子将会变得何等的暗淡和沉寂!
关于文艺的社会功能,国外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14种之多,但是人们比较公认的有3种:即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文艺虽具有多种功能,但它毕竟是属于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其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审美。梅尔文·雷德这样论述过艺术品的功能:一个人去注视波斯地毯,如果他在想“这值多少钱?”那么他的兴趣是在经济方面;如果他问自己“假如地毯归我所有,它能提高我的社会地位吗?”那么他的兴趣是在摆阔;如果他思考“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那么他的兴趣是在认识方面。但假如欣赏者不为那样一些问题去分散其注意力,而专心致志于地毯本身的视觉形象,如果他仅仅是在一种鉴赏的方式中去评价地毯的色彩和图案形式,那么他的兴趣就是审美的2。恩格斯也描写过文学作品给劳动者带来的审美享受:“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辛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家时,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3的确如此,为什么我们要去听音乐,阅读文学作品,上剧院看戏、看电影,到美术馆参观画展呢?难道首先不是为了审美享受吗?所以鲁迅先生说:“一切艺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4
荷马史诗之所以流芳百世,首先是因为它给人无穷的审美享受。史诗被公认为是一座艺术宝库:它在题材处理、情节结构、人物刻划、语言风格等诸方面,都达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高水平。世世代代人们乐于称道的是:(1)史诗情节的整体性:由一个主要人物阿喀琉斯的有始有终的行为,构成主要的故事情节;(2)史诗内容的丰富性:有交待故事背景的叙述,有穿插的补叙,有生动的形象描写,有精心安排、绕有趣味的插曲,这使它像一棵拔地而起的参天古树,屹立在希腊的千山万壑之间;(3)描写的生动性:写战斗一一龙腾虎跃,写历险——惊心动魄,写儿女情长一一妙趣横生;(4)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以及对比、突转、悬念等手法成功的运用。正是由于艺术上的伟大成就,使其流芳百世,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然而,文艺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给人类创造了一种娱乐形式。那种仅仅把文艺看作是供人娱乐、消遣的观点,显然是肤浅的。众所周知,文艺给人提供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的同时,它还执行着另一种崇高的使命:那就是从精神情操上陶冶人、提高人、帮助人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并给人以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和教育人成为高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所以说,人们常常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还认识到了真(知识),学会了善(道德),增强了趋向真善美的意愿。
文艺作品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一些优秀作品大都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历史风貌、时代特点、人民生活,因而这些作品除了给人审美娱悦外,还能增长人们的见识,这就是文艺的认识功能。如:我们可以从最早的美术作品狩猎图中,了解到原始人的狩猎生活。又如:我们可以从荷马史诗中,得知古希腊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情况。例如在《伊利亚特》里,提到铜器的地方比铁器多14倍,可见当时炼铜业比炼铁业进步。又如:史诗大量描写了集体生产的场面,以及体育竞赛、宗教仪式、婚丧习俗等等。这些描写为后人研究希腊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正因如此,马克思称赞英国现代的一批杰出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和盖斯凯尔夫人,说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的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5列宁则把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看作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法国杰出的评论家泰纳,甚至把优秀的文学作品看作是历史的文摘。他认为,凡是从前的笔记、宪法和外交文件的缺漏,都可以用文学作品来补充。他说,“古代印度几乎完全没有可靠的历史和年表,但留下的英雄史诗和宗教诗歌,使我们看到了印度人的心灵。”6无怪乎,俄国伟大的思想家赫尔岑说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艺的认识功能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愈加重要。可以说,当代人对古代社会的知识,例如古代社会的概貌、风俗民情、生活习惯、服饰礼仪等等,大都是来源于文学作品和影视艺术。英国人从维多利亚时代遗留的文学作品中,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得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我国人民同样从许多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中了解到历史上的许多情况。古人说:“诗也者,联属天地万物,而畅吾之情神意志者也”。就是说,宇宙和人生的任何领域都可以成为文艺描写的对象。所以,艺术品同时也就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任何艺术,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某种的感情,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7高尔基这段话说的是文艺的教育功能。文艺教育功能是古今中外绝大多数艺术家所极力提倡的。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曾强调文艺的三大目的:一教育,二净化,三情神享受。贺拉斯在《诗艺》中也写道,诗歌给人指示了生活道路。法国著名文论家狄德罗,详细评述过戏剧对人的教育作用。他写道:“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交溶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所犯过的恶行表示愤慨,会对自己给人造成的痛苦感到同情。”他认为一个坏人看完戏,走出包厢,已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因此戏剧对人的教育比严厉生硬的说教或痛斥一顿,要来得有效8。我国历来提倡“文以载道”,把文艺看作是道德教化的载体。早在《毛诗序》中就谈及诗歌的教育功能:“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写道:“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清代文论家沈祥龙在谈词时,讲了一故事,说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山河碎之时,仍沉浸在轻歌曼舞游宴之中,下臣潘佑为此进了一词云:“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漫,已失了春风一半。”后主听后为之罢宴,由此可见,诗词之感人力量。它可以使贪官廉洁,懦夫勇敢,还能使帝王感动得不再游宴。梁启超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高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必须指出的是,文艺的认识功能也好,教育功能也好,都必须寄寓于文艺的审美的功能之中。因此,从贺拉斯开始,人们就竭力提倡“寓教于乐”。我们知道,无论是艺术品中的政治倾向,或者伦理内容,只有审美地进入作品之后,才能谈得上艺术价值;否则,只是些令人讨厌的说教,起不到作用。可以说,文艺本质决定了它的审美功能是主功能,其余的功能都是亚功能。

A 15th-century manuscript of the Odyssey, book i, written by the scribe Ioannes Rhosos for the Tornabuoni family, Florence (
)
二
自古以来,人们对艺术功能的看法,往往各执一端,以偏概全;以致“文以载道”的主张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长期争论不休。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就是一方主张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是大可怀疑的,因为艺术“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同时却逢迎了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故此,他主张把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唯美主义,可以说是另一方主张的典型的代表。他们提倡“为艺术而艺术”,标榜文艺脱离政治,反对文艺的社会教育作用,片面追求艺术技巧,颠倒艺术与社会的关系。1832年,法国诗人戈蒂耶在他的长诗《阿贝杜斯》的序言中宣称:“一件东西成了有用的东西,它立刻成为不美的东西。它进入了实际生活,它就从诗变成了散文,从自由变成奴隶。”1834年,他又在另一本小说《模斑小姐》的序言中写道:“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那是某种实际需要的表现,而人实际上,正如人的可怜的畸形的天性一样,是卑污的、可厌的。”9 显然,柏拉图是主张文艺必须有教育功能,如果文艺不能起到教育社会的作用,就该把它驱逐出境。而戈蒂耶强调的是文艺的审美功能,他认为文艺只能给人审美享受,若给人其它的功用,就会失去文艺的本质。
对文艺功能的争论,势必要追究到对其本质的争论。因为人们自然会进一步追向:“艺术到底是什么?”这样一来,争论自然就深化一步,也就不仅仅停在文艺领域,而是深入到美学和哲学领域。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正是从主观表现论上来论述这一问题。他认为,艺术(或美)无非是直觉,而直觉是在概念形成之前的思维阶段。他在《美学要义》一书中写道:“艺术或美完全不同于物质现实,不同于有用的东西,不同于给人快感的东西,也不同于概念的知识。”克罗齐一方面主张“艺术即直觉”,“艺术即表现”;另一方面他把艺术从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中孤立出来,认为艺术不是功利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他指出,功利活动的目的在于寻找快感、满足,而避免痛感、损失。艺术固然可以产生快感,但这种快感与实际需要满足后的快感,是截然不同的。他还认为,道德活动是出于意志,而艺术是出于直觉不涉及意志,故与道德无关。艺术不承担道德载体的使命,就像几何学不能承担这一任务是一样的。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是建立在主观主义的基础上的,这一学说为“艺术至上”的观点作了系统的辩护,成为了唯美主义的一块奠基石。
在西方美学史上,更多的人是持与克罗齐相反的观点。俄国19世纪著名美学家车尼雪夫斯基就是其中一个。他给美下了著名的定义:“美就是生活”。他写道:“艺术的主要作用是再现现实中引起人兴趣的事物。但是,人既然对生活现象发生兴趣就不能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说出他对它们的判断,……凭着这个,艺术成了人的一种道德活动。”他还指出,为艺术而艺术,这种思想在今日看来是怪诞的,“人类的一切事业,如果不想做无聊懒散的职业,都应为人类利益服务,财富是为了人使用而存在,科学是为了指导人而产生,那末艺术也就该用于主要的用途,而不是用于无益的娱乐。”9
从以上引述中可以看出,这两位美学大师各执一端: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只能有审美功能,它没有实用的价值,不是承担道德教育的载体,也不能用真与伪、利与害、善与恶这样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它;它有自身的价值标准,那就是美与丑。车尔尼雪夫斯基恰恰相反,他认定美的本质是生活,人们的道德活动、功利活动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因此,艺术不可能不反映这些活动;同时在反映的过程中,艺术家不可能不作出判断,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倾向性。于是,艺术活动就自然成了“人的一切道德活动”,而不是“无益的娱乐”。
站在这两种不同观点一边的各有人在。但应该说,主张“文以载道”要占绝大多数,如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一系列古典大师,大都站在“文以载道”一边。托尔斯泰写道:“为了给艺术下确切的定义,首先应该不再把艺术看作享乐的工具,而把它看作人类生活的条件之一。”他还说,艺术家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热爱生活”。
如果我们再深究一步,同是对文艺的审美功能,又有形形色色的主张和观点;例如:文学作品为什么会带给人审美享受?怎样的艺术品才会有美感?以及怎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艺术品?等等。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得出答案自然各不相同。有的说,艺术品基本性质是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之间的排列而成。艺术家只要能把这些排列组合的关系处理好,使之具有一种独特的方式打动观众,这就是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有的则认为,艺术品之所以会引起美感,是移情的结果。移情又为何会产生美感?那是因为它给“自我”以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平常大都被囚禁在自己的躯壳之内,只有在移情时,它才跳出自我的牢笼,进入非自我的境界活动。这时,可以随风在天上飘荡,可以像鱼儿在水中自由游翔。外物无穷,生命无穷。这时,人们会感到一种由禁锢到自由的大解脱,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从而产生无穷的快感。还有的认为,艺术的功能在于补充现实中的不足。它是一种提防痛苦的办法,是人们排脱痛苦的辅助心理结构。艺术功能在于对人有一种治疗作用。因为人们沉浸在艺术虚幻的世界里,就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等等。当代西方对艺术美感的论述有:表现论、快乐论、移情论、形式论、游戏论、外观论、幻觉论、精神分析论等几十种,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同样,对文艺的教育功能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如18世纪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把文艺看作是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他们强调文艺的启蒙教育功能,特别重视文艺作品在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和提高人民群众觉悟方面的意义。他们主张通过文学作品猛烈抨击封建制度和教会的统治,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描绘社会政治理想的蓝图,以求达到唤醒民众的目的。由于启蒙文学家过分强调文艺的教育功能,把它看作是单纯的工具,不注意它自身的规律,甚至忽视塑造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而把作品中人物形象作为启蒙思想的传声筒。因而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他们犯有“把人物形象变成时代精神单纯的传声筒的毛病”。对文艺教育功能的另一种看法认为,文艺对人的教育作用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的,是一种净化的过程。人们形容这种净化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这种教育是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所以人们乐于接受。狄德罗谈艺术对人潜移默化时,指出:“有一种艺术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和善良人的命运相联系,它把我从宁静安乐的环境中拉出来,携我同行,把我带进他隐居的地方,让我和他在诗人所借以锻炼他的恒心毅力和一切困厄横逆之中甘苦以共。”8
由此可见,由于各人的视角和着眼点不同,对文艺的社会功能持有种种不同的观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观点,相互补充,使我们对一些艺术品的看法更加全面,更加科学。

Achilles tending Patroclus wounded by an arrow, identified by inscriptions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vase. Tondo of an Attic red-figure kylix, ca. 500 BC. From Vulci.
三
为什么同是一条波斯地毯,有的人着眼点是经济价值,有的人是认识价值,还有的人是审美价值呢?这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
马克思曾经给“价值”做了明确的哲学界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12很明显,马克思把价值当作自然物与人的需要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也就是说,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即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至于“价值取向”,这是指人们对一些价值目标的排列,并在排列的取舍中把握他们的价值观念。就如我们在上面举过的例子,同一部荷马史诗,如果你的价值取向是在审美方面,你就会把它当作人类的艺术宝库;如果你的价值取向在于教育方面,你就会把它当作公民道德教育的教科书;如果你的价值取向在于认识方面,你又会把它当作研究希腊历史的珍贵文献。
由于价值取向不同,人们往往对同一部作品褒贬不一。例如对我国古代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就是这样。褒者的价值取向大都在于审美功能方面,赞美他的词,语言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风格雄奇幽怨、刚柔并济,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有的誉他的词“洗尽铅华,摆脱了尘俗的浓装艳抹,使人不觉其雕饰痕迹”;还有称赞他的词,“惝况飘忽,极饶烟水迷离之致,而其自然灵妙尤不可及”。然而,对李煜的词持贬意的也大有人在。后者的价值取向一般在于教育功能(思想内容)。他们指出,李后主词中,“描写的生活空虚腐朽,情调低级庸俗”;指责他,“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题材狭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还有人批评他,“风格柔感,对‘亡国’、‘往事’无限留恋”,“情调感伤反映了一种没落情緒”。……以上两方面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二者的价值取向却不在一个层面上。事实说明,以往我们对一些作家和作品的褒贬、争论,往往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因为各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于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结果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接受的价值取向与接受主体的价值观密切相关。我们说价值观,指的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价值取向,指的是一种实践活动。价值取向这种实践活动,是要受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甚至支配。人们对某一事物的选择、取舍,对某种事物的爱好、欲望、志趣和追求,自觉不自觉都受到自己价值观的支配。举个极普通的例子:集邮爱好者收集邮票的取舍,要受到各人价值观的影响。有的人爱好邮票设计的精巧,图案的优美,色彩的艳丽,他的价值观自然是“物以美为贵”;有的人爱好邮票的历史价值,据说世界上最早的一枚邮票价值连城,这就是“物以古为贵”;也有的专搜集别人不易得到的邮票,这就是“物以稀为贵”。显然,每个集邮爱好者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的。然而,每个人价值观,又要受到自身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政治态度、文化素养、知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人们的价值观有高尚和低俗之分。过去有人将价值观分为三个等级:从经济着眼的价值观(功利),属低俗;从宗教着眼(圣洁),为最高;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科学、艺术、道德,也就是以真善美为着眼点的价值观,是比较高尚的。这种划分价值观等级的观点显然已经过时。
接受的价值取向与文艺作品(客体)本身密切关联。价值虽然同人的需要有关,但不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它有自己的客观基础。一部博大精深的文艺作品,如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托尔斯泰的《复活》,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本身就像一座大矿藏:内蕴极为丰富,人们从中可以开采出自己所需要的金银钢铁锡。鲁迅先生在谈论《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为什么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首先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确实写了《易》、淫、缠绵和宫闱秘事,要不然再高明的经学家,再岸然的道学家,再风流的才子,也看不到。例如:前些时候流行一阵的消遣文艺,轻佻的笔调,浅浅的意蕴,甜甜的语言,淡淡的忧愁,或者加上些曲折的情节,犹如一杯白开水,撒上些许葱花,加上一些调味品。然而,人们喝了之后,从中得不到什么营养。
接受的价值取向与时代风尚密切相关。朱光潜先生说:“明人尊唐,清人尊宋”。也就是说各个时代流行的观念不同,价值取向也不相同。例如,12世纪在法国广为流行一种骑士文学。这类作品的流行与法国社会时代风尚密不可分。中世纪的法国是以骑士制度为中心的,骑士道成了当时的风尚。大小封建领主都以取得骑士身份为荣。“忠君、护教、行侠”成了骑士道的核心。效力于“心爱的贵夫人”,为争取和维护荣誉去冒险,成了人人仰慕的行为,骑士文学的价值取向显然是这种时代风尚的产物。又如19世纪初,当时英法等国,出现了一种不满现实,耽于幻想,寻求新奇刺激和非凡事物的社会心理。于是,一种抒发主观情感,歌颂理想世界,描绘异国风情,追求新奇情节,爱好比喻夸张,热情澎湃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成了人们审美接受的最佳价值取向。再如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西方世界一方面因生产发展,物资丰富,使人们外在生活更加优裕化、奢侈化,另一方面又因物质文明带来了负面——生存竞争激烈,个人主义突出,使人们内心世界虚无化、平淡化。“快速”“繁忙”的人生处境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其最突出的标志是:“对荒诞的体认,对秩序的反叛,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在艺术形式上,追求与崇尚即兴冲动、偶然效果、同步感受、本能共鸣。于是,句法支离破碎的诗歌、荒诞派的戏剧、意识流的小说、表现性的绘画、即兴式的音乐小品,成为了流行作品。
艺术接受的最佳价值取向,应该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文学的历史证明,只有融真善美于一体的艺术精品,才可能成为不朽的杰作。正因如此,人们在称赞一个事物或一个活动时,常常用的形容词是“美好的”,也就是把“美”与“好”结合起来评价。即使像黄金、钻石这类宝贝,人们对其价值取向虽主要在经济方面,但这也并不排除其中包含有审美成分,马克思就曾经谈论到黄金与钻石的审美属性。
当今西方,一方面艺术接受的价值走向单一化,出现了一批消遣性、娱乐的轻文艺,专供人们茶余饭后,长途旅行时消遣娱乐的作品。这类作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其价值纯粹就是娱乐;另一方面,艺术接受的价值取向又趋于综合化,形成了一种“艺术实用化,生活艺术化”的大趋势。由于制造业的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普遍注意美化(艺术化)。例如房屋设计、室内装饰、家具摆设、服装美容、烹调菜肴、器皿用具都与艺术称兄道弟。可以说,今天的艺术已经走进了万户千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人们对艺术的价值取向也不断呈现多样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