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构想的读者

  既然接受美学的重点在接受者(文学上就是读者)一边,读者类型说便应运而生。但至少有三种读者类型必须从概念上分开:

  (1)现实的读者。

  (2)假想中的或意向上的读者-——他反映了一个作者的读者期望,常常不与现实的读者相符,而与读者的一个理想形象相符。

  (3)隐性的、构想的或虚构的读者(作品内含的)。这是为现实读者提供的标准读者。

  对读者进行区分的研究者不少,沃尔夫、凯其婷、杨克尼、瑙曼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意见。

  读者的作用究竟该怎样确定呢?

  伊塞尔设想是:读者是参与创作的力量,作品的意义要通过他的接受才会呈现出来。

  斯太因迈茨又前进了一步。倘若作者是把作品当作大约如此来构思的,而读者基于自己的判断力又是将作品当作大约如此来接受的;那么,作品就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因此说,“创作存在于作品和读者之间”。

  现实读者在由作者制造停当的结构上搀杂进了个人的意义;因此,现实读者对于接受学研究便远比虚构读者或假想读者重要。而后两类读者是无法运用到社会上去、无法运用到有着社会差别的公众上去、在社会内部又用不到读者个人身上去的。(罗悌伦译)

注: 1: 罗悌伦. 接受美学简介 [西德] G. 格林 (《 接受美学研究概论》 摘要)[J]. 文艺理论研究, 1985 (2)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