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受美学在西方的兴起

  1972年,德语学者在西德的斯图加特市开了一次学术交流大会,大会提出了一个响亮口号:“赋予语言学和文学学以历史意义”。在这次大会的十个议题中,有两个是献给接受学研究的。于是,接受学研究的浪头在西方掀起来了。

  在这个浪头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西德康士坦茨学派的汉斯·罗伯特·姚斯。1973年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拉欣和歌德的伊菲格尼·后记:关于接受美学方法的局限性》。另外,他还发表了一篇文章:《向文学挑衅的文学史》。“期望水准”是姚斯在研究接受学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什么是“期望水准”呢?

  请看下表(在这个表中,姚斯的思想已经让人作了发挥):

  
1 期望水准 中性——更新——突破:正面失望的期望水准
2 期望水准 中性——静止——期望水准形成
3 期望水准 正——更新——期望水准形成
4 期望水准 正——静止——期望水准反面失望

  这是什么意思呢?西德另一位接受学研究者G·格林的阐述是相当清晰的:

  在第一种场合下,公众的期望水准指向现有文学作品的文学状况。一个包含更新的作品突破这条期望水准,即正面使它失望。在第二种场合下;作品没带来任何更新——于是期望水准得以形成。一位作者的第一个作品使期望水准正面失望;公众期待这位作者其后的,包含更新的作品。若他出了这样的作品,他期望水准便形成;倘若他只创作出在第一个作品水准线上的作品,那期望水准便反而失望;要是他竟倒退到他第一个作品出现前的文学美学状况,便会呈现一种负二级失望。在后一篇文章里,姚斯提出的文学史新撰写法的建议。姚斯认为一部文学史应该是:

  (1)把作品对作品的关系考虑进去;

  (2)看到作品“在从生产到接受的交互关系中”的联系;

  (3)打开“生产美学和描述美学间的封闭圈,向接受美学效果美学前进”;

  (4)是“审美接受和生产的一个过程”:文本→读者→批评家→作者→文本;

  (5)分析读者的文学经验——勾画出作为公众期望的文学期望水准。

  新作品问世——读者期望——阅读——期望水准变化(如排斥、赞同、理解)——读者接受(否定或肯定自己的经验——积极接受)。

  这时,倘若在历史发展的纵、横截面上勾画各作品的期望水准线,便可揭开一个四处蔓延的关系体系——于是,文学史的新撰写原则就被提出来了。

  因此可以说,H·R·姚斯是西方接受美学的弄潮儿。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