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文本理论
为什么接受美学刚好在现代赢得如此巨大的现实性?
解释学、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史都同接受美学有直接的关系;要想进一步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科学史角度讲,接受美学的课题已经横在面前了。当然,这一切同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是息息相关的。
文本理论、解说评价、读者,都同接受美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接受美学,下面对这三者也分别加以介绍。
先谈文本理论,在美国30年代的文学学中出现了互相对立的立场:文本是不可变更的物质——文本是空洞形式。
接着争论扩展到整个西方:英伽顿认为,作品里充满图式结构和暗示空白,图式要由读者吃透,空白要由读者填写——这就是积极阅读。
而苏特曼提出异议,同时代的读者有现实的情报背景,他们能填写好暗示空白;然而,时过境迁,其后的读者怎么填写?
韦勒克更进一步提出怀疑:“向读者发出的口号、信息或指示可能根本就没人听见”。
同接受美学相关的最有分量的贡献来自伊塞尔。他认为,意义不是什么“藏于文内的值”,它将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出来;文本接受是现今美学意义在文本指导下产生的。
与伊塞尔相仿,姚斯也认为,文本具有的是意义势能,这种势能要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换为动能。
伊塞尔却认为,文本具有客观内在质量,好的作品能揭示许多深刻的问题,就是说,其问题潜容量大。
鲁斯特荷尔茨主张,不要“只从作者意图的角度”,也不要“片面地从读者的角度”去看待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