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莎士比亚的新话题

O 也许真的应验了歌德100年前的预言:“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近年莎士比亚问题又成为了欧美文坛上的热门话题。

□ 是的,尤其是英美两国谈论得更为热烈。不过新一轮的莎士比亚热不是老生重谈。人们谈论的热点是:A莎士比亚是否真有其人;B如何以现代观点阐释和评价莎士比亚;C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如何通向现代?

O 当今,有人武断地说:“莎士比亚并无其人。”他的那些辉煌的作品是同时代人借用他的名字发表的。你的看法如何?

□ 自从浪漫主义莎评家出现以来,把莎士比亚推崇到了戏剧界的顶峰,使他变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神;在这同时,也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出现了反莎派和倒莎派。他们一是怀疑莎士比亚实有其人,二是否定莎氏创作的艺术价值。

O 他们怀疑的理由是什么?是否有充足的论据?

□ 怀疑的主要论据是莎士比亚出身低微,在仕途上从来没有过辉煌腾达的时候。他一生既没有出入过宫廷大门,也没有过叱咤风云的经历,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戏子。然而,莎士比亚的戏剧,尤其是他的历史剧和四大悲剧写的都是帝王将相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辉煌、豪华的历史场面,于是一些人认定这不是莎士比亚这样的小人物力所能及的。

O 据说美国的倒莎派又分为两派,一是求证派,一是挖掘派。

□ 是的,求证派出现得更早,远在19世纪初叶就出现了。1848年,一位名叫约塞夫·哈特的新闻记者写了一篇《游艇传奇》,该文最早指出莎士比亚的那些戏剧“不可能是诞生在斯特拉脱弗镇的那位莎士比亚写的”,但作者并没有肯定莎剧的真正作者究竟是谁。4年后(1852年),钱伯斯主编的《爱丁堡评论》上出现了《谁写作了莎士比亚戏剧》的长篇论文,再次对莎剧的著作权提出质疑,但文章仍未能回答究竟谁写出的莎剧。不过,作者认定莎士比亚只写诗,并未写过剧本”。紧接着++(1852年),美国女作家德丽娅·培根发表了543页的专著《莎士比亚戏剧哲学发微》,作者依据当时所掌握的资料认定,莎剧并非莎士比亚的作品,而是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培根等人的集体创作,是培根为首的一个写作班子集体创作的。具体参加者有:布克赫斯特勋爵、帕格特勋爵和牛津伯爵等。差不多同时,史密斯也出版了一部专著《培根与莎士比亚:伊丽莎白时代演员、剧院及剧作家考》,同样以大量的事实论证斯特拉脱弗镇的莎士比亚,不可能是全部莎剧的作者。

  10多年之后(186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在伦敦的诺森伯兰大厦中发现了一页手稿,据考证是莎士比亚同时代人约翰·戴维斯在一张纸上的信笔之作,纸上写的仅是伊丽莎白时代的一些人名而已,不过戴维斯曾经当过培根的私人秘书;于是人们从这张手稿上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从此以后,莎士比亚的作品被人看作是一个密码箱,人们用种种方法企图从中破译出这个千古之谜。例如:一位叫休·勃兰克的美国人,他就破译过莎士比亚的墓志铭。莎士比亚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

请看在上帝的份上,好心的朋友,

别挖掘这抔入葬的骨头

凡放过这几块墓石者,我祝他将福寿昌盛

凡移动我尸骨者,我咒他大祸临身。

  墓志铭写得像中国的打油诗,拼写的大小字母参差错落,形式奇特。作者认为“这首墓志铭是一首引人注目的密码铭文,内含某种秘密”。于是她动用独特的方法破译,结果得出密码中隐含“培根”二字。另一位美国学者布朗,他在勃兰克的启发下,也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这是莎士比亚的自白书吗?莎士比亚墓志铭中的密码》。他认为密码中的句子是:“弗兰西斯·培根写作了莎士比亚戏剧.....。”

  还有一位叫克拉克的,他根据以音代词的破译法,破译结果是:“唉,弗兰西斯·培根以莎士比亚的名义在此创作。”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美国作家多勒里,他于1884就宣布:“在莎士比亚剧本中隐藏着密码。”经过4年整不屈不挠的艰苦考证,终于抛出长达998页的《伟大密码》这部巨著。他的基本结论是:“培根在1623年出版莎士比亚戏剧集第一版时,就设置了后人可以据之确定的他的著作权的密码”。作者还具体地描述了莎氏作品中的密码设置及其破译方法。多勒里从莎剧中还得到这样的密码信息:“莎士比亚从未写过其中一个字。他是一个粗野平庸的屠夫的学徒,我们认为他不可能写出这些剧本”等等。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个明尼苏达人也用多勒里同样的方法破译莎剧中的密码,他得出的却是相反的结论,他的结论是:“多勒里是个政客兼江湖骗子”。

O 这种破译法近似中国一些算命先生,他们以测字给人定终生的命运真是荒诞不经!

□ 似乎有些荒诞,但我认为这种尝试无疑会给莎学领域开辟新天地,给人们一种思考的新空间,不应该一棍子打死_。

O 据说挖掘派也出现在美国。美国有些文艺侦探,他们想要挖开莎士比亚的墓,看看里面是否存有手稿,以便判别真伪。他们是否冒着“大祸临身”的危险,真的这样做了。

□ 美国的确无奇不有。前些时候,我读到一份国外学术研究动态的资料,报导以“文艺侦探”闻名的美国戏剧评论家卡尔温·霍夫曼的有关情况,他就是挖掘派的代表人物。挖掘派怀疑莎士比亚其人的原因是:为什么找不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原稿?霍夫曼曾耗费近20年旅游各地,到处搜求古籍,只要有关莎士比亚的片纸只字,都在搜集之列,可是所发现的所谓莎士比亚的笔迹总共加起来,只有很难辨认得出的三个签字。那么莎士比亚那么多戏剧(37部)的原稿到底到哪里去了?流行的说法:一是1613年格洛伯戏院发生大火,莎剧原稿在那次大火中化为灰烬。霍夫曼认为这是无稽之谈,那时莎氏已告老回家隐居,不可能本人离开戏院不把原稿带走。另一说法,原稿仅是脚本,经过多人修改面目全非;原作者认为没有保存价值,未加保留。霍夫曼对这一说法也持异议。正是基于这种原因_,他主张进行挖掘,只要找到原稿,才能解开这个谜。

O 霍夫曼认定莎剧出于谁的手笔呢?

□ 他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一一马娄所作。马娄是英国“大学才子派”中的杰出人物,是英国剧作家,传世之作有《福斯塔斯博士》、《马罗泰的犹太人》等。

O 他为什么怀疑是马娄的作品?

□ 霍夫曼根据史料考证,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奥賽罗》等,大都是马娄在华星汉爵士的庇护下写成的,其理由为:一马娄和莎士比亚生于同年1564年;二、马娄肖像画(1953年10月22日伦敦每日电讯报曾刊载)与莎士比亚的肖像画十分酷似。他认定两人是同一个人。

O 他们果然挖开了莎士比亚的墓?

□ 不,他们挖开了马娄的监护人华星汉爵士的墓。霍夫曼认定莎剧原稿的一部分是装在一个铅箱里作为陪葬,留在华星汉的墓里。他千方百计说服了华星汉的后裔唐生德少校,并申请教会法庭的许可。于1979年3月1日,在10名证人与霍氏夫妇的监督下教堂鸣钟10响,然后由3名石工进行发掘;外面还拥挤着300多名新闻记者和6名警官,掘开古墓后什么也没有;既无遗骸,也无原稿。但霍氏仍坚持说:“我不认为这次没有找到就证明我的说法不对。”他表示仍将继续寻找证据。

O 看来挖掘派的成效不大。据说反对倒莎派的,认为他们这种做法荒谬绝伦的也大有人在。

□ 英国人的看法正相反。莎士比亚已经成为英国人文化素养中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英国人决不相信莎士比亚还有假,要来个打假运动。他们与美国人背道而驰,他们孜孜不倦于考证:哪个剧本莎士比亚在世时就已上演;哪个剧本的底稿有莎士比亚的亲笔签字,或亲手改过的手迹,等等。过去有一种说法:“英国人宁可丢掉东印度群岛,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脱弗镇这种反感现象尤为突出:“谁说莎士比亚是假的,”他们会群起而攻之,甚至与你拼老命。

  这个镇每年的4月26日都要举行莎士比亚纪念活动,接连几天,热闹非凡。他们邀请世界各国著名学者参加莎士比亚学术讨论会举行莎士比亚戏剧会演,组织盛大庆典游行等等。他们是靠啃莎士比亚老骨头才发达起来的。莎士比亚成了他们的无烟工业,旅游资源。

o你是否也怀疑莎士比亚实有其人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 我不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门家。我也没有足够的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因而不能主观武断。不过,我认为仅以上这些理由,就轻而易举地怀疑莎士比亚的戏剧不是莎士比亚写的,显然是不够慎重的。众所周知,有时虽然没有某方面的亲身经历,但也能根据一些传说或历史资料写出伟大的作品。荷马瞎老头,没有亲身经历过特洛亚战争,但他收集流传下来的传说创作出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埃斯库罗斯没有到过奥林匹斯山,但他写出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弥尔顿没有亲身经历,但他创作出《失乐园》和《复乐园》;至于列夫·扦尔斯泰,他并没有见过拿破仑和亚历山大皇帝,然而他在《战争与和平》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两位历史人物相会的历史场面。由此可见,以莎士亚出身低微为理由,显然证据不充足;致于,破译密码说,更是牵强附会。也许他们还有别的有力证据那就另作别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研究、欣赏的对象主要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而不是他这个人。

  我们之所以说莎士比亚伟大,主要是因为他的那些戏剧作品伟大。从本体论出发,只要作品具有真善、美这些特质,没有掺入假、恶丑就行了。至于是马娄写的,培根写的,还是莎士比亚写的,那仅仅是一个名字符号是否正确的问题,并不会增加作品的一分光辉,也会减少它的一点色泽。

O 现在我们应该谈谈第二个问题——对莎士比亚的阐释问题。几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被人推崇为艺术之神,他的头上罩着明亮的天光,高踞艺术宝座之上。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观众、批评家匍伏在他脚下赞美他,解释他。本·琼孙说他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1。歌德赞美他的作品是“艺术舞台上美丽的百像镜”,在他的镜箱里世界历史悬挂在一根看不见的时间线索上从我的眼前掠过”;还说读他的剧本“犹如一个生来的盲者,由于神手一指而突然获得天光”1。雨果赞叹说:“莎士比亚的每一个词都有形象,每一个词都有对称美,每一个词都是一个白昼和黑夜”1。大仲马叹为观止,说“莎士比亚塑造的人物比上帝还多”1。法国艺术评论家泰纳说,“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心灵创造者,最深刻的人类观察者”,“最了解情欲的作用”,“最能体会血与肉的专横”......5。俄国伟大的批评家别林斯基称他为“神通、伟大、不可企及的莎士比亚”,说他“最善于考察善与恶,最善于透视和诊断宇宙脉搏的跳动”。6

□19世纪以前,一味歌颂的莎评家比较多数,但褒贬参半,甚至完全否定的也大有。英国早期莎评家约翰逊就认为“莎士比亚有优点也有缺点”。他既肯定了莎士比亚无比伟大的艺术成就也亳不含糊地指出他戏剧中的缺点与不足。例如他指出:一、莎士比亚过分看重给读者以快感,以至牺牲美德,而迁就权宜;二、故事请节往往是松散的,对故事发展漫不经心在他许多剧本中,后半部显然潦草从事,剧本的收场不近情理;三、不重视时间、地点的区别,毫无顾忌地把某一时代或某一民族的风俗、制度和信心,强加到另一个时代或民族身上;四、莎剧中人物用俏皮话相互攻击时,玩笑往往是粗俗的,笑话往往是淫荡的,不大捡点不够文雅;五、莎氏有时滥用自己的才华,结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浮夸、冗长而晦涩;六,他喜欢用过分华丽的字眼和令人厌倦的迂回曲折的长句,他的雄辩多半沉闷枯燥,有时还卖弄他的知识宝藏等等。持这种观点的还有现代英国大文豪肖伯纳。他在肯定莎氏巨大艺术成就的同时,尖锐地指出其缺点与不足。他说:我把莎士比亚从偶像崇拜的宝座上击倒在地,把他乱踢一气,从而使他变成一个受欢迎的作家”,“莎士比亚不是被崇拜的神灵,而是一位剧作家”。2

O 最彻底的反莎派可能要算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了。这位《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毫不留情地抨击莎士比亚。

□ 他认为:“莎士比亚不是艺术家,他的作品不是艺术品”,“他没有艺术家的分寸感”。托尔斯泰指责莎士比亚的作品,“一切都是被夸张的,行为被夸张,后果被夸张,人物的语言也被夸张,因此破坏了产生艺术印象的可能性”。他甚至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抄袭的,是表面地、人为地、零碎拼凑而成的,是乘兴杜撰出来的文字”,“与艺术和诗毫无共同之处”。3

O 你对托尔斯泰老头的这些评价有何见解?

□ 我曾在一篇《托尔斯泰为何否定莎士比亚》的论文中谈过我的见解。首先,我认为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评价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心血来潮或一时的感触;是经过潜心研究,深刻思考,而不是信口开河。其次,我认为像托尔斯泰这样一位汇百川而成巨流的大作家,是不会出于“文人相轻”,或嫉妒别人的光辉盖过自己等拙劣动机,而轻率地否定别人的成就的。托尔斯泰之所以否定莎士比亚是因为:一两人的宗教意识不同;二、两人的艺术观念不同;三、托尔斯泰是被那些一味褒扬,凭感情用事的莎评家所激怒的。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评价是一种批判性的阐释,它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所在性。批评家对某部作品的阐释、评价,也许与大众流行的阐释、评价相一致,也许与众不同;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阐释本身是否合乎逻辑,能自圆其说。即使与声誉卓著的阐释相对立但只要这种阐释有充分的说服力,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它就可以作为阐释的一种而存在。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判性阐释,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其中不乏深刻而独创的见解,属于创造性的背离。无怪乎英国著名学者威尔逊·奈特认为: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评论,“是至今最刚健、锐利、重要的批评”。他说:“不管我们赞成或不赞成,其内容具有磐石般的坚实与单纯,产生了始终令人补益的力量与功效”。4

O 随着近代文明兴起,人们告别了英雄图腾崇拜年代之后,那种一味唱赞歌的浪漫主义莎评似乎不吃香了。

□ 是的,进入20世纪以来,莎评呈丰富多彩、多元化的局面。不仅改变了那种单纯唱赞歌的现象,出现有褒有贬,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而且阐释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从人文主义的内涵出发,有的着重艺术形式,有的从文本入手,有的偏重心理分析,有的从历史——现实的角度,有的从当今读者接受心理的角度。可以说多种莎评,各有千秋。它们可以相互补充,使莎土比亚的研究向更深,更多元方向迈进。○请举一两个实例谈谈。口例如:本世纪初,流行的“历史——现实”派的莎评。这一派强调重视当时的历史现实情况,认为舍此便无法理解莎剧。他们主张把莎剧同莎氏生活联系起来研究,把莎剧放到当时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针对浪漫派中莎评“书斋化”的倾向,强调联系舞台艺术实践来研究。这一派从舞台艺术、戏剧传统、社会历史、作家世界观、哲学思想等诸方面,对莎剧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开拓了莎学的新视野、新领域。然而,在他们的研究中只注意到一个侧面,而忽视了另一个侧面,即文学接受过程中的阐释视野。他们忽略了主体的阐释视界是历史所在性的。今日的观众,无论如何无法领略和体味到当年剧中人的心境。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传统只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变换之中”。

  再如:本世纪中叶,比较有影响的“意象语义”派莎评。这一派是把莎剧看作可供阅读的诗歌文本,而不是仅供舞台演出的脚本。他们关心的是诗歌在文本中的意象与象征,以及那些意象与象征是如何体现主题的。他们不在意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他们甚至认为剧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和结构,主要是由意象与象征引导的。这一派的女批评家斯泊津曾经研究过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意象。她认为该剧反复出现的主导意象是“光”。这部戏是以“光”这一意象为中心,构成一幅光彩夺目但又瞬间即逝的画图,并以此隐喻辉煌而难以持续经久的爱情悲剧。意象—语义派莎评的长处在于从艺术形式入手,从文本出发,注意创作的意象世界和作品的有机构成,从而把握住了莎士比亚诗剧语言的意象特征,同时还把握住了莎剧中某些抒情化或象征化场景的艺术风格。然而,这一学派把莎剧首先当作诗歌看待,忽视了舞台剧本与戏剧的根本区别,忽视了对戏剧主要要素的研究,不能不说有点舍本求末。但是,这种批评方法显然为阐释莎剧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对20世纪现代戏剧走向“诗化”的策应,以及对“戏剧诗化”这一倾向产生重大的影响。

  此外,还有心理分析派莎评,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莎士比亚的阐释等,恕不一一列举。

O 古老的莎士比亚艺术世界如何通向现代,是当今世界各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请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 一位哲人说过:“线段上的任何一个点,都是来自过去,而通向未来。”不能通向未来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也逃脱不了这种历史命运。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说得很清楚:“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有许多东西对于我们是生疏的,不能引起多大兴趣。”5英国现代戏剧大师肖伯纳认为:“我们的诗人(指莎士比亚)已经落伍了”。他1902年伦敦的一次集会上演说称“莎氏毫无希望地落后于时代,因为他把整个世界的构图看作是一个完全的舞台戏剧的排演”。他说:“莎士比亚所表现的理想是他自己时代的理想,而不是我们时代的理想。与莎士比亚比较起来,我们对人生怀有更大的希望”6。莎士比亚研究家,美籍华裔学者杨世彭教授在1986年北京举行的莎士比亚讨论会上指出:“当代人,特別年青人,对莎剧不理解,感兴趣的不多。”他惊呼:“莎剧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7

O 不仅是莎士比亚,就是后来欧洲古典主义那些作家——高乃依、让·拉辛、莫里哀等,同样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法国著名批评家伊斯卡比曾经指出:“莫里哀对于20世纪的法国人而言,仍可算是年轻的,因为他的世界仍然活着,一个文化、观念和语文的范围仍能将我们与他连接起来。”他又指出:“但这个范围越来越小,当我们的文化与莫里哀时代的法兰西旧有文化相同点消失时,那么莫里哀就要衰老并死亡。”8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如《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约翰王》等,尽管规模宏大、情节曲折再现了英国历史上封建时期300年间最富有戏剧性的场面;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说剧中许多东西对现代人是生疏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莎氏喜剧,虽说是充满轻松、幽默的生活气息,洋溢着欢乐的情绪,是一种抒情性的轻喜剧,恩格斯曾经称赞说:“单是《温莎风流的娘儿们》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但随着与当时文化的共同点的逐渐消失,于是当年那种令人忍俊不禁,捧腹不止的俏皮话和滑稽情节,今天的观众看了之后却笑不起来,原因就是今日之观众与当年的喜剧的场面失去了联系。

  莎氏最引以自豪的四大悲剧,在今天一部分青年观众中也失去了市场。原封不动地上演《哈姆莱特》要花上三四个小时才能看完。当今年青人可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和勇气,还要准备好汉堡包,带上可口可乐,坐在剧场上连看三四个小时的演出。再说,莎剧中的确有不少浮夸、冗长而晦涩的语言,少过分华丽,令人厌倦的迂回曲折的长句,那些雄辩的独白,那些沉闷、枯燥、卖弄知识的台词都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而显得不合时宜。这就给莎士比亚研究家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使莎剧重新成为当代人喜闻乐见,容易妾受的艺术?

O 似乎有人作过尝试想把莎剧改编成简单明了,大众容易接受的戏剧。

□ 是的。英国的一位戏剧家兼导演亨利·欧就曾这样做过。他把莎氏喜剧《威尼斯商人》改编成一出滑稽戏,突出夏洛克这个喜剧人物,而把剧中一些次要人物和多余的情节统统删去,并把台词改写成流行的英语在伦敦演出。

O 效果如何?

□ 反响不一。不过许多大作家反对他的这种做法,说他“砍掉了莎士比亚的头,挖掉了莎士比亚的心肝五脏”。就连主张“不能停留在过去解释莎士比亚”的肖伯纳,也深表反感。他批评说:“把垂死的莎士比亚的尸体肢解得残缺不全。”

O 看来,既要保持“莎士比亚就是莎士比亚”,又要使当代人能够接受,这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课题,有待于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

□在1986年北京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上,国际莎学会主席、英国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所长布洛克教授曾作《国际莎学研究新思想与新技术》的报告。他除介绍当今世界各国的莎学研究动态外,号召以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研究和阐释莎士比亚,使莎士比亚通向现代。他提出:“到底我们要面向未来解释莎士比亚呢?还是停留在过去解释他?”9布教授十分赞赏一些国家对莎剧阐释的新视野:《莎剧与视觉艺术》《不同地域上的不同莎剧》《莎剧的文艺复兴文化中性别与权力的意象》等课题,受到他高度评价。

  另外,为了使莎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他建议不妨引进现代科技最新成果。例如:用现代灯光、布景演出莎剧;把莎剧改编拍成电影,甚至电视连续剧;把莎剧中精彩的对白或独白灌入录音磁带。他说目前光在英国《奥赛罗》一剧就有108亿字的电脑语言。

o当代人不仅应从莎士比亚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中吸取丰富的养料,而且有义务使之真正永垂不朽。

□ 是的。任何真正的艺术一定能通向未来,荷马、莎士比亚,包括否定莎士比亚的托尔斯泰,都一定能走向未来。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家是属于所有的时代的

注:

1. 杨周翰.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 上册[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第501-504页
2. 《百年文豪肖伯纳》. 第710页

3: 列夫·托尔斯泰. 《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陈璨. 欧美作家论托尔斯泰[J].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第221页

4. 威尔森·奈特. 《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 第174页
5. 黑格尔, 朱光潜. 美学[J]. 第一卷, 第351页, 1979
6. 《百年文豪肖伯纳》. 第705页
7. 《莎士比亚研究集》.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编. 1988年.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243页
8. 尧斯, RC· 霍拉勃 (美学), 美学, 等.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第33页
9. 布洛克. 《国际莎学研究新思想与新技术》. 《莎士比亚研究集》.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第42页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