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巨变中的哥萨克写真

  在苏联文学史上,肖洛霍夫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他从二十年代登上文坛开始就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描写顿河地区的哥萨克如何从苦难中走向新生活。他对文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都长盛不衰。

(一)

  作家是时代的产儿,他的创作必然要反映他在这个时代所经历的惊心动魂的事件。俄国革命的暴风雨孕育了肖洛霍夫。他生于二十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之中,1918年开始的国内战争成了他的学校,砥砺了他的革命意志。二十年代初,他随着粮食征集队,参加了同匪帮的战斗。三十年代投身于农业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爆发后,肖洛霍夫作为军事记者,一直活跃在前线。他一生经历了重重的艰难险阻和时代的惊涛骇浪,并且对此有深刻的感受。所以他才能借助于艺术形象,描述他所见到和心中感受到的现实世界。

同时,他又非常熟悉顿河哥萨克的生活风俗,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哥萨克地区的生活,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他善于运用哥萨克习俗的题材,反映动荡的时代。从二十年代发表的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浅蓝的原野》开始,他就描写了顿河哥萨克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歌颂贫苦农民的优秀品质,揭露反革命匪帮的残酷本性。许多篇章揭示了十月革命的洪流怎样冲击着哥萨克的古老生活,革命思想怎样渗透到闭塞落后的地区。在一个家庭里,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往往由于政治思想的矛盾无法调和,走上了势不两立的道路。他后来完成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等许多作品,都与顿河密不可分。1965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时,授奖证书上写的是“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把握肖洛霍夫所处的时代和他独特的生活经历,是理解他的作品的钥匙

(二)

  肖洛霍夫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作品量虽然不算多,但在艺术上独树一帜,成就卓著。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静静的顿河》。这部长篇小说共四卷八部,分别发表于1928、1929、1933和1940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12年到1922年间,描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起,经过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哥萨克的叛乱,直到叛乱被平定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他们的悲剧性命运。

  《静静的顿河》以鞑靼村作为哥萨克社会的缩影,作家从主人公的往昔生活入手详尽描绘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历史沿革、传统习俗、心理素质。肖洛霍夫曾说:《静静的顿河》的构思是要透过哥萨克生活的描写,表现由于战争和革命的结果在人们的生活、风尚及心理状态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动”。全部作品用了五分之三的篇幅(即第五至第八卷的大部分),描写1918至1920年的国内战争,再现了哥萨克社会的分野:富农、地主、商人、自卫军将领等上层哥萨克人发动反革命叛乱;而雇农、工人、其他劳动者在布尔维克党的教育下,终于走向革命。这种构思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哥萨克人走向革命的曲折道路,同时揭示了一切反动落后的势力必然灭亡的历史结局。小说的篇幅宏大,人物众多,既写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事件,也写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厮杀;既展示了顿河草原的壮丽景色、哥萨克村落的生活风貌,又刻画了社会地位不同、性格品质各异的众多人物形象,从而使这部小说成为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史诗性作品。

  小说的中心人物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一个性格复杂、内涵深广的典型哥萨克形象。他的曲折的生活史,构成了作品的情节基础。如何理解他的复杂性格及其悲剧实质呢?肖洛霍夫曾多次谈到,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他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作者的自述是我们理解这个人物的主要依据。

  葛利高里生长在一个富裕的中农家庭,刚出场时是一个飒爽英姿的十九岁青年。随着情节的推移,他那勤劳朴实、坦率真诚、正直善良的品德,就表现得越鲜明。无论是在对待家庭生活中的爱情婚姻问题,还是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作者始终把他放在矛盾斗争的中心,来揭示其性格。他反对村中残暴愚味的生活习俗,当阿克西妮亚遭受丈夫毒打时,他真诚地保护她。又由于父命难违

  葛利高里不得不和娜塔丽娅结婚,但内心仍然深深爱着阿克西妮亚。他和阿克西妮亚私奔到大地主李斯特尼茨基家去当雇工,是他反抗宗法势力的表现。他仇视贵族军官,同情含冤入狱的哥萨克,反对杀害被俘白军的红军战士……这一切都说明他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处处表现哥萨克人桀骜不驯的情愫,又保持哥萨克劳动者所固有的美德。

  酷爱自由,喜欢探索和追求,是他性格中又一重要特征。作为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员,在动荡的年代他始终在寻找“真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原想在战场上尽军人的天职和哥萨克的义务。但是为什么去打仗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脑际。与革命者贾兰沙相遇对他的生活起了重要作用。贾兰沙揭露沙皇的残酷、战争的非正义性,对葛利高里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渐渐地改变了他对沙皇、对祖国和对哥萨克军人应尽天职的全部概念。革命的思想向传统的哥萨克思想发起进击,使他认识到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性,激起他对地主资产阶级及旧军官的强烈仇恨。这种酷爱自由的探索精神是他一度参加红军的思想基础。

  与此同时,作者又以层层深入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他因哥萨克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使思想上的矛盾不断加剧,导致他的悲剧命运加速进展。作为一个劳动者,葛利高里有向往美好与正义的一面;作为一个私有者,又决定了他在追求中的动摇。他盲目崇拜军人的荣誉,沙皇政府授子的一枚十字勋章,立即浇灭了贾兰沙在他身上点燃的“伟大的人类真理”。所以在两个阵营尖锐的斗争中,他幻想走中间道路,摇摆不定,反复倒戈。在动荡的历史年代,他走着一条坎坷的人生道路:虽然他勇敢果断,急于行动,但不得不经受多次的怀疑和犹豫;他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却总是一步步地陷入命运的迷津,四处碰壁;尽管他在探索真理,寻求正确的人生,却总是被各种表面现象蒙蔽视听,在革命阵营中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在十月革命以后短短的四、五年中,他一直处在历史旋涡的中心,同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都发生了冲突。

  他曾经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身于反革命营垒,并晋升为叛军师长,屠杀了许多红军战士。最后哥萨克叛乱被平定,葛利高里带着赎罪的心理又投奔红军,终究由于自己的历史受到怀疑而畏罪潜逃,投入福明匪帮。在激烈动荡的年代,他的父母、妻子、情人和女儿都悲惨地死去。长期的动摇与徘徊,使葛利高里成了一个精神空虚、背着沉重的罪恶包狱的人,结果只能以精神毁灭而告终。

  葛利高里的徘徊动摇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但也打上了明显的个人印记。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决定了他的政治立场左右摇摆。劳动者纯朴的感情使得他同白军格格不入,中农的私有观念和哥萨克军官的特权思想,又在他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之间横亘着一条深沟。几百年来形成的哥萨克习俗的偏见,培养了他的愚忠愚勇精神和狭隘的荣誉观,使他留恋旧生活,对新生活感到迷茫。他既不能理解在那特殊年代革命政权镇压反动势力的必要,又厌恶反动势力对草命战士的野蛮摧残。他徘徊动摇的结果还是陷入反革命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当然这其中也有布尔什维克对哥萨克的政策失误这个因素。他的命运悲剧是整个哥萨克阶层的弱点和错误的体现,也概括了屈从于旧势力的小私有者在社会动荡时期毁灭的必然性。他的悲剧实质说明:个人的生活道路与人民利益密切相联,与历史同步前进,凡是脱离人民、违背历史规律的人,必然遭到灭亡。从

  这个意义上说,葛利高里这个独特的哥萨克艺术形象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肖洛霍夫描写葛利高里的悲剧性命运,收到了动人心魄、撼人肺腑的艺术效果,他对革命队伍中的过失行为和政策错误的揭露,也表现了非凡的胆识。但从总体而言,《静静的顿河》歌颂了苏维埃政权在顿河哥萨克地区的胜利,赞美了为实现革命而英勇奋斗的人民,体现了历史的本质真实

(三)

  五十年代以后,苏联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文艺思潮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个时期肖洛霍夫完成的作品《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1959)和《一个人的遭遇》(1957),代表着苏联文学的发展趋势,对当代苏联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这两部作品虽然题材不同,但却体现了肖洛霍夫战后创作思想的变化发展。

  《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发表于1932年,这是描写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史诗性作品。第一部以工人党员达维多夫接受党的委派,到格列米雅其村发动群众,与白卫军军官波罗夫采夫纠结的反革命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为情节主线,再现了集体化运动是一场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具有浓厚的时代气习。而最后完成于1959年的第二部,虽然在情节和人物上都是第一部的延续,但在创作构思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部主要写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主人公的革命激情来歌颂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伟大意义;第二部偏重于集体化运动中的日常生活,通过主人公的家庭、爱情、人际关系来表现他们的精神世界,突出他们同情人、信任人、尊重人的品质,体现了五十年代大力提倡的人道主义思想。在素材的处理上,第一部写重大事件,情节发展急速,革命激情高昂;第二部写个人的生活史和心理感受,情节推移缓慢,抒情气氛浓厚,偏重于伦理道德角度来表现社会历史主题。而且整部作品笔调较为低沉,特别是达维多夫、纳古尔诺夫悲剧性的死亡,增强了作品的抑郁忧伤情调。《被开垦的处女地》前后两部题材处理的不同,是五十年代以后苏联文学思潮变化的一个缩影。

  这种变化同样见之于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小说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的自述,描写法西斯侵略战争给苏推埃人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苏联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同样是描写伟大的卫国战争,但在艺术手法上,《一个人的遭遇》与苏联以往的此类作品相比显得新颖别致。《一个人的遭遇》一反过去的战争文学只写重大的军事活动和感人的英雄事迹这个传统,另辟蹊径,用严肃的笔调描写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和牺牲,借助于战争悲剧的表述的来刻划人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肖洛霍夫写战争悲剧但不是悲天悯人,诅咒战争;而是通过战争与人的矛盾冲突,表现出苏联人民对法西斯侵略的深仇大恨。这篇小说不是一幅战争的图画,而是战争中人与命运的搏斗。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也没有着力去渲染英雄人物品德中的闪光因素,而是写一个平凡的人的普通心理和微不足道的愿望。战争在索科洛夫心灵的深处铬刻着无法治愈的创伤,但他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迎接了命运的考验。一个希望破灭了,又去寻找新的希望,他终于在战争中挺过来了。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凝结着他的几分辛酸、几滴眼泪。他的双肩也承受了历史的重负。这样,就把一个普通人的艺术典型,带进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殿堂。

  以五十年代为起点的苏联当代文学,在肖洛霍夫开辟的道路上,以新的作品,新的人物充实了这种创作思潮。肖洛霍夫呼唤着苏联当代文学新时代的到来,他的历史功绩永存!

(四)

  肖洛霍夫是一个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的苏联作家。善于把史诗性描绘和人物的悲剧冲突结合在一起,是肖洛霍夫创作的基本特色。他的作品描述的是国内战争、农业集体化、卫国战争等决定苏联人民命运的重大事件,在广阔的背景下反映社会的变革,具有史诗性质。同时,这种社会变革又借助于人物的悲剧命运来表现,因而他的作品又具有悲剧史诗的特征。《静静的顿河》写了十月革命在顿河哥萨克地区的胜利,同时又表现了葛利高里的家破人亡和一生信念的幻灭。《被开垦的处女地》是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颂歌,也是达维多夫个人的悲剧生活史。《一个人的遭遇》赞美了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也慨叹了战争给索科洛夫带来的生活悲剧。肖洛霍夫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在苏联文学史上开创了悲剧史诗艺术风格的先河。

  肖洛霍夫的创作永远忠实于生活。无论他反映哪一个时代,都不回避生活中固有的矛盾,能深刻揭示现实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直书“巨大的真实”、“残酷的真实”,是肖洛霍夫信守的创作原则,也是他毕生的艺术追求。反对违背生活真实,反对粉饰现实,是他的真实观的重要内容。在二十年代苏联文学界流行着庸俗社会学的创作倾向时,肖洛霍夫独具慧眼,在《顿河故事》、《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作品中,多次再现了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对待哥萨克和中农阶层的过火政策。这种对生活真实的描写,表现了作家坚持艺术真理的胆识。然而,肖洛霍夫在提倡写真实的同时,对生活素材提炼不够,过分热衷于某些琐碎、庸俗的现象,分不出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界限,暴露出舍本求末以本代末的偏颇。肖洛霍失有时单凭直观去描写现实,未能处理好艺术的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所以,他写真实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又陷入了自然主义美学的藩篱。

  肖洛霍夫是一个塑造典型的艺术大师。他善于把自己的主人公引到历史的洪流中去,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极活动,参与社会变革。这些人物的命运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历史的进程又制约着他们的命运。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按自己的特有方式去爱、去恨、去寻求、去探索、去体验。但他的主人公一经诞生,人类也就增加了一个鲜明的代表。肖洛霍夫塑造典型人物的手法又多种多样,他尤其喜爱把人物置于社会生活中,置于大自然的背景上,且借助于千变万化的心理描写,使人、社会和自然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通过人物与外部环境、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来显示心灵运动,是肖洛霍夫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所以他笔下的每一个典型都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对劳动、对生活、对自然、对友谊、对爱情、对真理、对幸福,都表现出真挚而强烈的憧憬。再辅之以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又富有个性的语言,使得他塑造的典型,令读者难以忘怀。可以说,肖氏的创作是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