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1983 年 6 月,在安徽屯溪召开“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研讨会。会议结束,东道主安徽大学组织与会代表游览黄山。来到天都峰前,多数代表都争先恐去登峰造极,唯独我和南京大学的冯汉津先生不敢高攀,只好高山仰止。我因脚踝扭伤,走起路来一拐一拐;冯先生患有严重心脏病,爬不动。我们两人在半山亭上的一家小茶馆里品茶聊天;其间,冯先生说近年他正在从事接受美学研究,并建议我也加入这一行列。
80 年代中期,我真的开始关注国内外的接受美学研究,并动手撰写这方面的系列论文,还给中文系的研究生开设《接受美学》选修课。这部《接受美学——文本·接受心理·艺术视野》就是我的系列论文和讲稿结成的集子。当我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冯汉津先生却早于几年前因心脏病突发猝然辞世。很遗憾,冯先生见不到我的书了,要不然他一定会为我果然加入这一研究领域而高兴的。
我之所以叙述这段经历,无非是想说明:在接受美学研究领域,我是一位半路出家者,许多地方仅是接受的接受,不是很地道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立元教授是位地地道道的接受美学专门家,他的那部《接受美学》对我启发很大。故此,趁他到南昌大学开会之机,我抓住他不放,请他帮我写篇序。他果然答应,并很快寄来了一篇很有份量的文章。无疑,朱教授的序给本书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之所以能顺利出版,是与江西高校出版社的刘小苏和贺林香的大力帮助分不开的,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林一民
于南昌大学
1995.6.10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