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最近,在南昌开会,有幸结识了南昌大学的外国文学教授林一民先生,他的热情、诚恳、谦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期间,林先生“突然袭击”,给我出了一道难题:要我为他的新著《接受美学——文本·接受心理·艺术视野》写个序。我当时头一个反应便是不敢当。因为无论从年龄、资历、学养等各方面看,林先生都是我的前辈和学长,按理应该他帮我写序而不是我替他写序。然而,林先生“顽固”地抓住我不放,他说读了拙著《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很有启发,又说那是国内第一本这方面的专著,等等,说得我实在不好意思。他的恳切、认真和固执,深深地打动了我,他那种“不耻下问”的谦逊精神强烈地感染了我,我终于不得不接受了这份本不该由我来做的工作。

  拜读了林先生的大作,我有如下三点粗浅的感受:

  第一,本书首先用简明的语言,对接受美学从理论上作了准确而鲜明的归纳和描述。这种描述,所用篇幅不大,仅是全书的三分之一,但是,对接受美学的缘起与背景、历史与现状、发展与流变,都作了清晰准确的勾勒,特别是对接受美学所着重探讨的几个理论课题及对运用接受理论进行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阐述与分析,不但言简意赅,条分缕晰;信息量大,而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在介绍了接受美学的文学观念之后,具体分析了它与传统文学观在“文学作品的概念”、“读者的作用”、“读者的地位”三方面的不同,很有说服力;在谈到接受美学关于作品与读者的相互关系问题时,作者肯定了“接受美学对作品的规定性和接受活动的能动性都作了辩证的说明”,而批评了当今有些人或者把作品对阅读的规定性绝对化,或者过分夸大接受活动的能动性,这样两种片面性,“使接受美学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是一针见血的;作者对接受美学批评理论的局限性的剖析也是深刻而中肯的。

  第二,本书重点放在运用接受美学原理来对西方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出独特的阐释。这部分写得相当精彩,内容也很丰富,读来给人以很多启发。如用文学接受中的差异性与背离性原理来解释托尔斯泰晚年对莎士比亚作品全面否定这一特殊现象,就非常切合,非常有说服力,特别谈到托翁阅读莎剧的具体动机时,指出由于被长期以来一味吹捧的莎评所激怒,托翁是“带着挑毛病的动机去阅读的”,因此产生了阅读的背离性现象,而导致对莎氏的误读与全盘否定这是前人所未发现的,是切中肯綮的。再如,从艺术形象与艺术接受的关系来阐明何以会形成“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从文学接受审美趣味的转移来说明“维特(指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热”的兴起与消退的现象,从文学接受中新旧期待视野的冲突与改变来论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冲击古典主义最后堡垒的“《欧那尼》之战”,以及从文学接受的滞后性来解释表现主义伟大作家卡夫卡死后才被重新发现这一中外文学史上一再出现的现象,等等;也都从不同视角把接受美学理论创造性地恰到好处地应用于解释、论述文学史上一些重要而特殊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到普遍性高度,与上述阐明托翁否定莎翁缘由一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阐释,不但是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成功应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接受美学,使之内容更为深化,理论更加精细,在文学研究史中有更大的适应性与合理性。虽然本书将接受美学主要应用于西方文学研究,但这种应用是由一位中国学者尝试作出的,它可以说是接受美学中国学派的一种努力,是中国学派对接受美学的一种发展与贡献。

  第三,本书在应用接受美学阐释西方文学现象时,对西方文学的一些大家、名著作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外国文学功底与学养,这是令我十分钦佩的。譬如在论述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一接受现象时,作者对哈姆莱特形象作出了自己的独特分析。他强调哈姆莱特“表现出了人性的深度,体现出了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莎士比亚把哈姆莱特放在“世界是一座大监狱”的时代大背景和陷害、篡夺、谋杀、乱伦……等一连串小背景下,从全社会各种人的动态关系中,通过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来展示其无限丰富的性格内涵,作者特别指出莎氏“把笔伸入到人性幽深之处,写出了潜伏在人心底层的潜意识的东西,并作了很细致精到的分析,其中不少发人之所未发,颇有新意。其他如对卡夫作品的分析,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不同特点及其冲突的概括与分析,等等,都相当精采、深刻。由此,我想到,作者对接受美学的深刻把握与应用自如,同他外国文学自身深厚素养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接受美学提供给他一个对外国文学作品、现象作出与以往不同理解的新视角,帮助他对外国文学作品作出富有新意的读解;而对外国文学的深厚功底,又使他能非常精当地既用外国文学史上重要例证与现象来阐发接受美学原理,又用接受理论来解释外国文学史上一些重要而难解的现象。这是本书最大的长处,也是本书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

  总之,读了本书,我感到很有收获,很受启发。上面只是我感受最深的几点。虽然六年前,我也出了一本同名的书《接受美学》,但我的重点在尝试建构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并对西方接受美学的种种原理、学说进行初步的批判性综合,而较少应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外国文学作品与现象进行深入的评析与阐释。也许,拙著还停留在宏观描述与建构层面上,而林先生的著作则由宏观出发深入到微观分析的层次,并反过来对接受美学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作了新的阐述与发挥,从而使我国的接受美学研究有了实质性的推进。这令我高兴,使我振奋。

  趁着写这篇序的机会,我祝愿我国的接受美学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祝愿接受美学的中国学派能更快地脱颖而出,茁壮地成长起来。

    1995年6月写于上海复旦大学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