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什么是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这个术语很时新,不仅一般人感到惊诧,就是行家也不免有些茫然。这一术语的德文是Rezeption,源于拉丁文receptio(接受、接纳、接收、收受)。这是美学上的一派理论,其核心是从接受者前景去研究问题。
一个艺术作品,总会有人欣赏,或去阅读;那么,欣赏者、阅读者,就是接受者。
翻开一部文学史:作者、著作、影响、意义——一系列的人物,一系列的事件。这就是传统的文学史写法。现在,姚斯等人提出:“文学史是接受史”;须知,任何文学史家在对作品作出评语之前,都是不得不先当读者的;因此,文学史要重新写,要放到读者前景下去写。
一个作品在历史、社会的各种不同的背景里有各不相同的意义的结构。这一意义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作者所赋予的意义,用代码A表示;接受者所领会赋予的意义,用代码R表示;意义的结构,用S来表示,则:
公式I、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由于个人天性和经历的差异,接受者对作品的理解将发生变化。例如同是评论韩平的马,杜甫:“千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予以否定;而苏轼:“厩马多肉尻睢圆,肉中画骨夸尤难”,又予以肯定。因此,A虽是恒量,但能被接受者重新探寻出来,不一定是全部,甚至可能完全不被发现;而R仅是变量。这样,该公式的样式为:
公式Ⅱ :
而作品的本来价值只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技巧等),这其实就是S。S变量取决于接受者的文化修养,因此变化范围异常广阔:
公式Ⅲ
于是得出:
公式Ⅳ .
显而易见,这派理论认为:一个艺术作品的价值几乎与A无关,而只取决于R。无疑,这是一种反传统的新观点。
当然,这一公式要能成立,得有一个基本条件即接受者的积极态度。在这一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接受者才是“作品的真正完成者”。这时作品只具有势能,而势能要通过接受才转化为动能的功效。这样,作品的“独立王国”就给摧毁了。
接受美学是以接受者,他的文学知解力和他的评价经验探究为前提的。接受学研究探寻一个作品在历史、社会的各种不同背景中的各种不同的意义结构。接受学研究认为,文学史即接受史的任务是考察文本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