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接受的心理机制

  接受美学认为,文艺作品是物质性的艺术客体与审美对象的统一。一件作品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成为审美对象,而只有当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客体——作品,与观察者的意识发生关系并作用于后者时,只有在作品的意义与审美潜能为接受主体所感受、理解,并经过其意识的加工,参与创造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审美效果和价值,从而成为审美对象。因此,审美对象是作为物质客体的艺术作品在接受者意识中的存在物与对应物。就如格里姆所说:“审美对象虽然必须以物质形态的艺术客体为原型和基础,但它并非艺术客体的同一物,而是接受者意识对艺术客体进行主观改造后的产物。”

  由此可见,接受美学主张:艺术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艺术客体在接受意识中向审美对象转化的过程,以及驾驭这一过程的心理机制。

  下面介绍几位著名接受美学学者关于接受心理机制的论述:

  (1)霍恩达尔(Hohendal)指出:接受意识作为一种能动的知觉整体,它对艺术作品发出的各种信息具有高度的整理、加工和重新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是由接受主体的天赋、气质、性格等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因而是“超验的”。在接受过程中,当艺术客体的各种性质作为信息投射到接受者的意识时,会引起它的积极反应,会刺激它对这些外来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作出评价;并对加工后的信息重新组合,使艺术客体在接受者意识中,转化为具有新质量的审美对象。因此,接受并不是象镜子反映物体一样,不是对艺术客体各种性质的简单相加和机械反映,而是接受主体意识运用自身的选择和组织能力,对艺术客体发出的各种刺激进行复杂的处理和重新构建后的结果。在他看来,不同的接受者由于先天条件的差别,对审美信息的感知、加工和组织能力自然也因人而异。这无疑会导致同一审美客体出现在各个不同接受者意识中的艺术形象、意义和价值的差异。

  (2)霍恩达尔还认为,在审美过程中,接受主体总是以“经验的方式”去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这就意味着对一部作品的接受必须以以往的审美经验为媒介,在过去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在接受活动中,艺术作品经过经验的过滤改造,自然就会染上接受者的主观心理色彩。这不仅表现为客体在整体上发生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变形”,而且某些性质被当作本质成分突出出来,而另一些性质则被忽略掉。

  另一位德国学者克鲁彻也指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常所读只是他想要读的东西,换句话说,他总是期待用作品中出现的东西去证实他经验中已有的东西。”而阿克森道夫则认为:“审美鉴赏活动是运用储存在经验中的‘内生图象’对艺术品所提供的‘外来图象’进行比较、检验和更正的过程。”在他看来,当外来图象与经验中的内生图象完全相符或相悖时,作品的接受均会遇到障碍。

  在前一种情况下,作品由于仅仅证实了已有的经验,将被接受者认为是平庸之作而失去吸引力:

相符图

  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外来图象与经验图象完全冲突,作品将使接受者觉得难以理解而被拒绝:

相悖图

  只有当艺术品提供的外来图象与经验图象部分相似,但又突破经验图象的既成“模式”时,才会引起知觉意识的注意与兴趣,将它吸引到审美接受活动中来:

交叉图

  (3)接受美学学者大都认为,对审美信息进行组织、加工的先天能力与后天获得的审美经验两种因素共同构成了接受者的心理定向。姚斯把这种心理定向称之为“接受的期待视野”;伊瑟尔则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概念把它叫做“格式塔优势”(完形优势)。在他们看来,不同的接受者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经验的差别,其接受的“心理定向”或“期待视野”或“格式塔优势”会有相当大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在文艺鉴赏中又会在以下三方面具体体现出来:

  • a对不同的形式、技巧和风格的作品的兴趣与需求;

  • b对文艺作品的不同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水平;

  • c作品审美现实化的方式不同。

  接受心理定向的差异不仅导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作品的方式、标准和趣味,而且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体验和判断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对于一件艺术品,不同接受者所把握的总体形象、意义和审美价值是有差异的,作品在他们身上产生的审美效果自然各不相同。由此可见,不同的接受心理定向决定了接受对象(文艺作品)体现多种可能性;而每一种可能性都是对作品的一种理解,一种方式的审美现实化。他们互不相悖,而且各有各的存在心理依据。

  (4)作为知觉整体的个人意识结构不仅从共时性角度看来千差万别,而且从历时性角度观察也不是绝对稳定,一成不变的。随着审美经验的积累,随着接受主体审美感知能力、理解水平和欣赏趣味的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体现在审美经验中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会发生嬗变。至于说时代的变迁,接受者的审美意识自然也会随着变迁,这儿就不多谈了。

  总之,接受美学把文艺作品视为接受意识的关联物,随着接受者意识结构和审美心理定向的变迁,艺术品的形象、意义、价值也会不断变化。因此说,艺术品绝对不是超时空,永远不变的客观存在;相反,作为接受活动的产物,它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始终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